2025年10月18日西雅圖雷藏寺地藏王菩薩本尊法同修報導
【西雅圖雷藏寺訊】
2025年10月18日聖尊蓮生活佛盧勝彥於西雅圖雷藏寺主持地藏王菩薩本尊法的同修,隨後為一對新人蓮花明亮與蓮花誼茵做福證,在與會大眾的見證與祝福之下,一切吉祥圓滿。
聖尊開示大眾:這福證非常吉祥,緣起非常好,在密教裡面,有好的緣起,就會有好的因果。將來Irwan(蓮花明亮)、Feliciana(蓮花誼茵)有了孩子,公婆、外公、公婆都會很喜歡,那時候一切都圓滿,祝他們早生貴子、早生貴女,生越多越好。
在外做事情,兩個人互相幫助,一切事情都可以解決,希望都順利吉祥,在佛菩薩的加持之下能夠一切都圓滿。將來也一樣的孝順自己的父母,不管是男方的父母,還是女方的父母,通通都一樣恭敬。
接下來進行「你問我答」。
弟子問:師佛在文集中提到邪淫的禍害和戒掉的方法,及在你問我答中,說過用工作讓自己忙累到沒時間想淫的事情,用轉化的。弟子很想戒掉淫,但始終無法成功轉化,導致精神萎靡,日常生活中也打不起精神做事,曾下定決心守戒,但之後又破戒,弟子很迷茫,我還有救嗎?惟願師佛哀憫救援,教導該如何從淫慾走出。
聖尊答:一般男生跟女生,念頭有時候會產生,我教的方法是轉化。我最新剛出版的書(註:造化之通),裡面有無漏法的口訣,你看看明點無漏法如何轉化,因為邪淫是有壞處的。
慾望如何轉化?觀想虛空中本尊莊嚴的身相在你面前,跟你合一,你自己變成本尊。你跟本尊合一了,就會產生力量,這是一個重點,力量產生出來就可以轉化慾望。
出家人必須以長時間的清淨,來對抗另外一種想念,在清淨之中修行。自己的身口意,跟本尊的身口意,全部合一,全部依止在本尊身上。
還有一件事情也是很重要。你如果是一個軍人,像我進到軍校,過團體的生活,每天除了讀書以外,還要操練,住的是通鋪。這是由環境來影響,就會止掉那種不好的習慣。
弟子問:破戒後導致破三昧耶,是否代表弟子已失去真佛傳承?
聖尊答:你只要很誠心的懺悔,以後不要再犯,就還是真佛宗的傳承。
聖尊講授《大佛頂首楞嚴經》。
「阿難,又汝所明。」
阿難尊者,你也是知道的。
「鼻香為緣,鼻香為緣,生於鼻識。」
鼻子是叫做鼻根,香是香塵,因為有這兩個緣,所以出生了鼻子的意識,叫做鼻識。
「此識為復因鼻所生?」
這鼻識是鼻子所生的嗎?
其實不是。你光有鼻子,沒有香,這識也出不來。
「因香所生?」
還是香所出生的嗎?
也不是,因為如果沒有鼻子,也不知道什麼是香。
「阿難,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為鼻?」
如果是鼻子出生的,那麼你心中產生的意識,以何為鼻?那是由鼻子出生的嗎?以鼻子為界嗎?
「為取肉形雙爪之相,為取嗅知動搖之性」
香是動搖的,鼻子是不動的。
「為取肉形雙爪之相?為取嗅知動搖之性?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知即觸,名身非鼻,名觸即塵。鼻尚無名,云何立界?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為知?以肉為知,則肉之知,元觸非鼻。以空為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如是則應虛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無所在。以香為知,知自屬香,何預於汝。若香臭氣,必生汝鼻,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栴檀木,二物不來,汝自嗅鼻,為香為臭。」
鼻識到底從哪裡產生出來的?是鼻子嗎?不是,沒有香,怎麼會從鼻子產生出來?有了香,但沒鼻子,也不能夠產生鼻識。佛陀一直在問,鼻識是鼻子產生出來的嗎?還是香產生出來的?都不是。
鼻識是因為鼻子跟香的緣產生出來,但鼻識是在哪裡出生的呢?是你身體產生出來的意識,沒有錯,但是,它是在哪個地方產生出來的?從腳嗎?從手嗎?從皮膚嗎?從肉團心嗎?都不是,所以講了半天,這鼻識、鼻子、香,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沒有自性。
「伊蘭」是印度的一種樹,花很漂亮,但樹的本身很臭,如果有這樹,整個環境就會是臭的,所以經常拿來象徵煩惱。「栴檀木」是香的,就像檀香木一樣,檀香木就代表菩提。
「臭則非香,香則非臭。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
臭的就不是香的,香的就不是臭的,如果你能夠同時聞到香跟臭,那麼你一個人應該有兩個鼻子。
「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為汝體?」
同時聞到香跟臭,就有兩個鼻子,也就是有兩個阿難尊者,那麼,誰是你的身體呢?
「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既為香,香復成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若因香生,識因香有,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識,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既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虛妄。是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香跟臭沒有界線,因為香會變成臭的,臭的也會變成香的。所以,鼻根、香臭的塵、鼻識,都沒有自性,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釋迦牟尼佛講這些的目的,就如《心經》裡面講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些都是沒有自性的,《心經》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什麼是有自性?如何修行呢?就是利用這些沒有自性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來修行,最後證明你自己的妙明真心,《楞嚴經》本身的意義就在這裡。「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因為是無所得,所以你才能夠成就為一個菩薩,得到妙明真心。
在殊勝珍貴的法語開示之後,聖尊為新皈依者進行皈依灌頂,並以拂塵加持與會大眾,法喜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