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via Tan博士談《信眾常見心理狀態的理解與引導》

Silvia Tan博士談《信眾常見心理狀態的理解與引導》
【馬密總/蓮花麗樺助教報導】

#2025年度宗委會與馬密總聯辦第10屆供僧大會、護摩法會及教育實體研習班(第四天第三堂課)
講師: Silvia Tan(心理學博士)


在弘法人員的日常服務中,經常會遇到信眾帶著焦慮、悲傷,甚至情緒失控地走進道場。
「我先生有外遇怎麼辦?」、「我是不是卡到了?」、「我不想活了……」這類問題,往往讓弘法人員一時無從應對。

此次研習班特別邀請心理學博士 Silvia Tan,以心理學的專業結合佛法的智慧,深入解析現代信眾的心靈狀態,並傳授實際可行的引導方法,讓弘法人員能以更穩定、更慈悲的方式陪伴眾生。

一、現代信眾的心靈圖像:高壓與失控的世代
Silvia博士開場時邀請學員思考自己服務的年數與對道場的定位。她指出,對現代人而言,道場不僅是修行的殿堂,更像是「心靈急診室」與「生命加油站」。

她進一步說明,現代社會普遍呈現出「四高現象」:
一是高壓,面對經濟不穩、裁員與健康威脅,許多人長期處於緊繃狀態;
二是高速,短影音與即時回應的時代,讓人失去耐性,連信仰也希望「立刻見效」;
三是高不確定性,AI科技與疫情衝擊,讓人對未來更加迷惘;
四是高疏離感,人際關係淡薄,孤獨與空虛感普遍上升。

年輕一代甚至在網紅文化中提早接觸生死與存在議題,使得他們的煩惱更為複雜與持久。Silvia博士指出:「現代信眾需要的,不是更多道理,而是更多連結與包容。」

二、五種常見的信眾心理狀態與盲點
Silvia博士將現代信眾歸納為五種典型心理狀態:

第一類是焦慮與不確定型。
他們常說:「法師,我最近心很慌,是不是要出事了?」
這類信眾語速快、坐立不安,內在最大的恐懼是「失控」。他們希望掌控無常,卻因此陷入更深焦慮。

第二類是憂鬱與失落型。
他們可能說:「我有錢但不快樂」、「親人過世三年了我還走不出來。」
這類信眾常低頭、眼神無光,陷於對過去的執著與自責。Silvia博士形容,這是一種「第二支箭」的痛苦——前為過去之苦,後為自責之苦。

第三類是關係糾葛型。
他們常說:「我付出這麼多,為什麼他這樣對我?」
這反映出深層的我執與受害者情結,渴望法師替他們「判對錯」,卻難以覺察自身執著。

第四類是速食信仰型。
例如:「我捐了錢,為什麼還生病?」
他們將信仰當作交易,忽略了修行的本質是改變內心,而非換取結果。

第五類是靈性困擾型。
這類信眾常懷疑自己「卡到陰」或被冤親債主纏身。Silvia博士提醒,這往往是內在失控感的外化,甚至可能伴隨精神不穩定的徵兆。

三、引導原則與善巧方法:先安情緒,再談道理
「我們不是救世主,而是心靈的嚮導。」Silvia博士語重心長地說。
弘法人員應該幫助信眾找回力量,而不是替他們解決所有問題。她提出三項引導原則:

(一)慈悲的聆聽:建立連結
當信眾情緒激動時,切勿急於說教,例如「你要放下」或「這是業障」。這些話只會讓對方關上心門。
相反地,可以說:「聽起來你真的很委屈」、「你一定很重視這段關係,所以會這麼痛苦。」
語速放慢、聲線柔和,越是激動的對方,我們越要穩定。

(二)智慧的分辨:心理急救
若信眾出現以下三種警訊,必須尋求專業醫療或警力協助:
一、有明確的自殺意念或計畫;
二、生活功能喪失,無法工作或自理;
三、出現幻覺或妄想,如聽見不存在的聲音。

Silvia博士提醒:「與想自殺的人談自殺,不會增加風險,反而是救命的開始。」
她建議這樣說:「看到你這麼痛苦,我們真的很擔心。就像感冒要看醫生,心生病了也需要專業幫助。我們會一直陪著你。」
她強調,轉介不是拒絕,而是擴大支持。

若遇到信眾情緒失控或爭論不休,弘法人員應保持冷靜、避免理論爭辯,必要時可暫時離開現場求助。
至於懷疑「卡到陰」的信眾,應避免爭論鬼神真假,而是關注他「害怕的心」,先安撫,再談法理。

(三)善巧的引導:轉煩惱為道用
Silvia博士建議,結合心理學與佛法的方法,對症給予修行方向:
焦慮者,可透過觀呼吸、經行、抄經等方式安住當下;
憂鬱者,宜多參加義工與共修,從利他與連結中重拾力量;
關係執著者,可修懺悔、觀緣起,放下對錯;
有所求者,應聽經聞法、布施行善,建立正見與正信。
她總結:「將抱怨化為觀照,將擔心化為祝福,將問題化為功課,煩惱也能成為修行。」

四、結語:照顧好自己,才能照亮他人
課程最後,Silvia博士提醒弘法人員,要先學會照顧自己。
「弘法人員像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若沒有自我覺察,就會被耗盡。」

她提出三項自我保養的原則:
第一,設立界線——慈悲需有智慧的邊界,承擔不等於背負,我們無法替他人承受業力。
第二,團隊合作——遇到棘手個案,要懂得分流與轉介,建立支援網絡。
第三,自我修復——保持定課,練習「蝴蝶抱」等自我安撫技巧,並與同修互相支持。

Silvia博士總結道:
「弘法人員的角色,是慈悲的聆聽者、智慧的分析者、善巧的引導者。
我們能陪伴信眾走過幽谷,但最終——信眾才是自己生命劇本的主人。」

請佛住世長壽佛心咒 「一生一咒」800萬遍上師心咒活動,從今年師尊的佛誕日正式啟動,請參加者到TBSN官網以下鏈接登記資料: 每持滿十萬遍上師心咒者,宗委會將把名單呈給師尊加持。每持滿一百萬遍者,將列名護摩法會功德主,資料請師尊主壇護摩法會時下護摩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