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西雅圖雷藏寺蓮花童子本尊法同修報導
【西雅圖雷藏寺訊】2025年秋季大法會即將於下星期六、日到來,今天9月13日星期六,西雅圖雷藏寺格外熱鬧,來自英國、加拿大、澳洲、巴西、新加坡、紐西蘭、巴拿馬、挪威、印尼、台灣、香港及美國本地等多個地區的人潮,匯聚於大雄寶殿,人人臉上都洋溢着歡喜的笑容。
大家在莊嚴的蓮花童子心咒聲中,迎來了我們的根本傳承上師聖尊蓮生活佛盧勝彥。聖尊步履安詳,慈視大眾,進入壇場,昇於法座上,主持蓮花童子本尊法同修。
同修過後,大家欣賞了由真佛般若藏為師尊最新著作第306冊「造化之通」製作的短片。影片內容既幽默又引人深思,讓人都迫不及待想要去請購。大家也欣賞了慶祝祖廟西雅圖雷藏寺建立40周年的紀錄片,看到聖尊、師母在1985年起建廟的畫面,以及這四十年來祖廟的成長,不禁感嘆時光飛逝,並警惕自己要珍惜這寶貴的法緣,好好修行。紀錄片中也展望了祖廟的未來,希望大家和合同心,讓真佛密法永續傳承。
聖尊回憶起祖廟最初是由八個家庭、果賢法師,及李美莉、李幸枝等數位居士出資,然後再由蓮世上師去召集工人來興建。
聖尊提到,彩虹山莊雖然是我跟師母獨資,也就是買地、出錢,但已經把整個彩虹山莊捐獻出來給真佛宗了,將來我跟師母走了以後,南山雅舍跟真佛密苑也都一樣捐出來給大家使用。大家要明白,人走了,連一根針都帶不走,金錢是身外之物,到最後也是空。在這世界上,很簡單的,人一走,什麼都沒有。在世的時候,即使是富豪有錢人,走的時候大家一律平等,一把火一燒,在臺灣就住在「西方境」,在美國就住在「雙蓮境界」,都是一小格一小格的。人來到娑婆世界,只是為了酬業,僅此而已。
接下來進入你問我答。
弟子問:很多時候看到人去世,我們會燒化很多紙錢、大屋、汽車等等,好讓親人去到陰間可以不用受苦。我想,如果是馬上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什麼都有了,應不需要燒大屋子給他們。人去世了,不是都會馬上跟著生前的業而決定去向嗎?還是會先停留在陰間收我們給祂們的禮物,享受一下,一段時間後才去應該去的地方?
聖尊答:《地藏經》裡面有講,人死後四十九天內,處於中陰靈魂境界,四十九天後,根據自己的業往生六道。如果你生前已經得道了,是可以直接成佛的,不用經歷四十九天,像密教,可以迅速直接的化光成佛。另外,有些是中陰成佛,祂不能化光,而是憑著祂的善業,在中陰裡面轉化成佛。
中陰境界時,家人幫你做的超度、行善、佈施、念經、供養佛菩薩、做功德,死去的人可以得三分功德,幫忙做的家人得七分。
如果往生淨土,就可以在極樂世界修行,或者是你自己生前就已經修行成就了,所以不一定要先在陰間享受家人給你的禮物。看《地藏經》就會瞭解一切。
聖尊繼續講《大佛頂首楞嚴經》。
「復次,阿難,云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什麼是十二處?十二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加上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嗅到的、舌頭嘗到的、身體感知到的、意念想到的,也就是六根加六塵。十二處其實本來就是佛性、妙明真心,只是因為一念無明所化出來的。
「阿難,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於意云何?」
釋迦牟尼佛說:「阿難,你現在看看給孤獨祇園精舍裡面的樹木,以及所有的泉水、池塘,你的意思是怎樣呢?」
「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
這是樹林泉池生出來,你的眼睛看到了,還是你的眼睛先看到了這些樹林泉池?
「阿難。若復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誰明空質?空亦如是。若復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見即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
如果依照眼根來講,你看虛空,虛空什麼東西都沒有,你就不感覺到有東西在那裡,也就是說,你的眼根也沒有了,那虛空也要消失了。釋迦牟尼佛說,所謂的色、色相,跟你的眼根,其實都是空的。
「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
你的眼根,還有那些相,都是沒有自性,本身也沒有處所。
「即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所謂外面的色,與你的看見,其實兩種都是虛妄的,不是因緣所產生,其實,這也是因緣產生的,但不是自然性。
眼睛在你看時才會產生色相,你不看是一點色相都沒有。你看虛空,虛空沒有,你眼根也等於是沒有。這個虛空也不是從虛空產生出來的,也不是你眼根所產生出來的,二者都是空,都是虛妄的,祂主要的意思就是這樣子。
重點是說,眼睛跟色相都是空的,因為它們都有生滅。也可以這樣子講,所有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產生的,沒有因緣就什麼都沒有。
聖尊舉自己以前的感情經歷為例,並說準備寫第三○八冊《憶起當年的情》,把從前這些感情的事情通通都寫出來。聖尊說,這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當眼睛看到了色,如果這個色是空的,你的眼睛就沒有感覺;如果有這個色存在,但你的眼睛不看,眼根也等於沒有。眼睛跟色,兩個都是虛妄的,你的眼睛沒有看到她,她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你也不會產生想念。
聖尊的開示風趣、輕鬆、引人入勝。夜晚十點雖已過半,但大家一點都不覺得睏倦,歡欣的帶着聖尊給予的啟發,踏上回家的路,期待明天繼續聆聽聖尊對《楞嚴經》的講解。